放射治療簡稱為放療,利用聚焦的、高能量的放射線,破壞腫瘤細胞的遺傳物質DNA,使其失去再生能力,從而殺傷腫瘤細胞。高能射線作用于機體,通過電離輻射,直接破壞DNA,還通過間接作用,電離組織中水分子,產生大量有害因子(壽命較長的超氧自由基),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,最終導致正常細胞的凋亡。
放療對皮膚的傷害主要表現(xiàn)為放射性皮炎,可發(fā)生在任何照射部位,尤其皮膚薄嫩、有皺褶、容易出汗的部位,如頸部、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、外陰、肛周等。主要是因為放療造成皮膚基底層細胞的損傷。一般而言,在放療開始后1周左右,逐漸出現(xiàn)皮膚反應,開始時表現(xiàn)為紅、腫、熱、及微癢等反應,像太陽暴曬后的皮膚。繼續(xù)放療時,皮膚可能變黑,開始有干性脫屑,部分患者發(fā)展為濕性皮炎,甚至發(fā)生潰瘍。
放療可以引起細胞內的生物化學改變,因為有絲分裂中的DNA分子易受放射線的損傷。放射性損傷會影響皮膚的再生過程,即修復、再輸送、再增殖和再氧化。受損細胞會被由靜息期進入增殖周期的細胞所取代。當基底細胞層的再生速率無法補償治療導致的細胞破壞速率時,皮膚損傷就會出現(xiàn)。被激活的皮膚炎癥反應是對放療的正常生理反應。
放療所致的皮膚損傷可見于第一次放療后大約10-14天,剛好與受損基底細胞遷移至皮膚表面所需時間相當。初期皮溫會增加、皮膚發(fā)紅(紅斑),某些病人受損區(qū)域會發(fā)癢。隨著皮膚進一步被放射線損傷,機體會通過增加有絲分裂活動來補償,以替代受損細胞。然而,如果新細胞產生速度快過老細胞脫落速度,皮膚會變的干燥和易剝脫,即干性脫屑。隨著放療的繼續(xù),基底層無法產生足夠的新細胞來替代老細胞和受損細胞,表皮外層即會發(fā)生破潰、水腫、滲出(濕性脫屑)。滲液富含營養(yǎng)物質,可以幫助新皮膚細胞的生長。由于放療技術和設備的進步,皮膚壞死極少出現(xiàn)。皮膚反應的嚴重性會在放療結束后7-10天內加重,因為被放射線損傷的細胞在這段時間內會到達表皮最外層,此時常被認為是放療皮膚反應的“高峰”。此后,放療的副反應會逐漸減弱,皮膚緩慢恢復。治療結束后4-6周時皮膚能完全復原或愈合,僅放療區(qū)域由于色素沉著而顏色發(fā)暗。表皮基底細胞需要4-6周時間恢復,同時新生皮膚細胞開始生長,修復受損皮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