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(fā)癥之一,90%~97%的患者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的黏膜炎;而接受同步放化療者,幾乎每例患者均出現(xiàn)口腔黏膜炎。一般當靶區(qū)照射劑量達20~30Gy時,患者開始出現(xiàn)相關癥狀,輕者疼痛,影響吞咽、進食及語言等,嚴重時可被迫暫?;蚪K止治療。那么如何預防和減輕放射性口腔黏膜炎,除了醫(yī)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,患者自身或家屬,可以做些什么,或者注意些什么來協(xié)助、配合院內(nèi)治療,最大程度緩解損失。本周我們一起深入學習和了解下這類損傷是什么、為什么、怎么辦。
是什么?
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因放射線電離輻射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傷,可發(fā)生潰瘍和黏膜炎,根據(jù)病情和病程不同,可分為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慢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兩類。
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黏膜受到電離輻射 (X射線、Y射線、中子輻射及電離輻射等)超過器官閥劑量,6個月內(nèi)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炎。慢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由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遷延而來,或受照6個月以后引起黏膜潰瘍、壞死、黏膜下的軟組織和骨顯露。
很多病人或者家屬更多地是關心眼前的急性損傷,而忽略了潛在的慢性損傷,我們在抗輻噴臨床用藥指導上建議全程用藥,盡最大努力把有害自由基含量控制到最低,不僅僅是為了緩解當前的口腔潰瘍或是吞咽口腔痛,讓病人放療期間少些痛苦,能夠進食,保證營養(yǎng)的供給,我們以病人為主體,在放療期間也需要預防和減輕機體潛在的損傷,考慮到病人后期的生活質(zhì)量,多點兒努力和付出,最終收獲也是不一樣的。
放射性口腔黏膜炎,目前常用的分級方法有兩種:
1. WHO推薦的4級評價法 :
Ⅰ度:口腔黏膜出現(xiàn)紅斑、疼痛;
Ⅱ度:口腔黏膜出現(xiàn)紅腫、潰瘍,但患者能進食;
Ⅲ度:口腔黏膜出現(xiàn)潰瘍,患者能進流質(zhì)飲食;
Ⅳ度:口腔黏膜出現(xiàn)潰瘍,患者不能進食。
2. 北美放射腫瘤治療協(xié)作組(RTOG)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 :
0級:無紅腫、疼痛,無吞咽困難;
1級:黏膜充血、紅腫、疼痛,輕度吞咽困難,能進固體食物;
2級:斑點狀黏膜炎,中度疼痛,中度吞咽困難,能進軟食或流食;
3級:片狀黏膜炎占照射區(qū)50%以下,有明顯疼痛;
4級:片狀黏膜炎占照射區(qū)50%以上。
醫(yī)護人員在告知病人或家屬口腔黏膜幾度或幾級損傷時,我們可以借此分類了解下是什么樣概念,不同的病人、放療不同階段出現(xiàn)的損傷程度不同,我們需要了解下每個級別的損傷癥狀是什么樣的,有心理準備,同時科學應對。